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师大修文物

2017-01-06 微尚工作室 陕西师范大学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电影,让文物修复师这一“冷门”工作者进入大众的视野。你们知道吗?在陕师大,竟然也有这样一支“文物修复师”队伍,无论他们面对的是尘垢覆面的唐代壁画,还是斑驳难辨的西汉彩绘,抑或是面目全非的先秦宫殿,只要经过他们这些能工巧匠的修复,就会化腐朽为神奇,历史文物在他们的手中重新绽放光彩……



2013年的9月,李玉虎教授领导的项目组对南唐二陵彩画滋生的严重苔藓、霉菌、地衣进行了保护性去除与防治,对风化褪色的彩画进行了显现加固。当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的专家们看到原本满目疮痍、模糊不清的梁柱等石质建筑构件上精美图案完整再现时十分惊喜,发出了连连赞叹。当专家们戴上眼镜细细品鉴壁画的纹路肌理,更是对陕师大科研人员高超的修复技术深深折服。



2016年1月,在国家档案局在陕师大召开的“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鉴定会,国家档案局的专家对李玉虎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胶片档案醋酸综合症治理”、“卷曲断裂长幅合影照展平与收藏”等6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赞不绝口:“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 修复前



新城长公主墓壁画 修复后


故宫养心殿燕喜堂明间后外檐东端 修复前


故宫养心殿燕喜堂明间后外檐东端 修复后


大禹庙藻井画(一) 右为修复前 左为修复后


5·12大地震损毁照片修复前后对比



          大唐西市土遗址霉菌局部防治前后对比          


编辑/俞宸睿  

摄影/俞宸睿 白强 冯伟 高赟娴 王华

封面设计/王乐乐

责任编辑/张莹

部分资料来源于《中国档案》及网络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中心:让文物重焕光彩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集文物保护、档案保护、影像资料保护于一身的文理渗透型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机构,初创于1983年,成立于2004年。经多年发展,中心完成、储备了以多方位治理文化遗产病害,恢复保护其原貌为特色的系列科研成果,并以其关键技术为引擎,在纸质文献、古代壁画与文物彩绘、古建彩画、特藏微环境等领域凝练、实施了20余项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工程,相关科研产品在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二历史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等我国重要珍贵档案文献收藏单位和全国31个省、市、区以及新加坡国家档案馆、韩国政府记录保存所推广应用,获得两项国家发明奖、三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构建了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纵深发展的学术团队与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工程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中心现有教授6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工程技术骨干1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4人。



李玉虎

著名文物保护专家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


1983年,李玉虎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被分配进了陕西省档案局工作。2004年,他来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相当多的人由高校走向政府职能部门,我反其道而行之,由政府职能部门走向高校。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中心,我觉得很充实,与研究生、博士生一起,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很多。”



从事档案、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三十余年,李玉虎恢复抢救了春秋彩陶、秦代壁画、西汉兵马俑、东汉陶瓶、唐代彩俑、唐代壁画、唐代木椟、宋代墓志、明清古建筑等国家珍贵文物。他曾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李玉虎(居中)被授予“中国感光学会突出贡献奖”


从业至今,李玉虎主持或参与的重大项目有延安时期纸质文献、日本侵华档案、济南惨案档案、陕西省水利局档案、《浪花》创刊号的字迹还原;唐皇城含光门遗址、大唐西市遗址、西安城墙遗址等土遗址与砖石的加固处理;唐乾陵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墓彩绘陶俑与壁画抢救修复、南唐二陵濒危彩画抢救修复、西汉3000彩绘兵马俑抢救修复;南京大屠杀照片、长沙会战照片、辛亥革命照片、5·12大地震照片、文革纪实影像、老胶片电影的污染物保护性去除、胶片档案醋酸综合症治理、划痕修复等等。


李玉虎团队所修复文物已有几万件(修复的文物太多,就连他本人也记不清了)。古代壁画彩绘的起甲褪色、土遗址原貌的风化坍塌、古旧字画的酸化脆化、档案图书的字迹褪变、古代建筑的结构变形、木质文物的虫蛀腐蚀、近代以来珍贵照片胶片的粘连划伤等等困扰人类许久的严峻问题,正在他们的手中一一破解。

 

字迹重现:让纸质文献打破时间界限


纸质文献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然而其脆弱易破易变黄、字迹易晕染褪变,使保存修复格外困难。李玉虎在陕西省档案馆工作时惊讶地发现,毛泽东、叶剑英等领袖的笔迹已经严重褪色无法辨认,点燃了他将化学知识运用于档案还原的热情,打开了文物修复的大门。



李玉虎团队研讨如何拯救《浪花》创刊号




《浪花》创刊号于2008年在双洋县的一座观音庙墙壁上发现,经战火洗礼与岁月沧桑,已斑驳不堪。由于报纸和土墙牢牢黏接在一起,无法分开,当时古田会议纪念馆将其与墙体一起切割,搬回纪念馆陈列,近年来由于土墙不断风化、断裂,报纸出现了严重的起翘、脱落、酥粉、模糊病害,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抢救修复。李玉虎当即前往考察,并与博士刘姣姣、工程师王文军等研究设计了薄荷醇临时预加固揭取、微量沉淀加固、水性氟回帖、RFC显现加固、碳素耐久收藏等周密的技术措施和抢救修复方案。原本处于自毁边缘的报纸得到抢救修复与加固,原本模糊不清的历史原貌清晰可辨。



文档字迹恢复程度对比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陕西省水利局档案 修复前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陕西省水利局档案 修复后


脱酸之后的纸宛如“脱非入欧”




我们也许并不了解不同颜色的纸张也有不同的酸碱性,因此如何使褪色、扩散的字迹得到恢复不仅要分析笔墨的化学成份,还涉及造纸、植物纤维等相关知识,其中的广博深厚难以想象。《中国印刷术的起源》和《纸的性能》也早已加入李玉虎日常翻阅书籍套餐啦。




在字迹恢复领域,常见的方法是拆卷单页修复,而李玉虎团队已经掌握了前沿核心技术,能够整本书直接修复。不久的将来就能“一天还原一整卷,几年还原一整馆”,待其推广到全国各级档案馆,对纸质文献的保护修复将实现质与量的双飞跃。



中国档案学会专家考察古代圣旨修复成果


▎土遗址与砖石加固:让风化坍塌侵扰不再


陕西省是文物遗址大省,常言“周秦汉唐,盛世雄风。”唐皇城含光门内即唐外交机构鸿胪寺,各国外宾及来唐贸易的商人均需在鸿胪寺登记备案。唐长安城的“西市”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中外贸易市场,二者都是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构成。然而两大遗址出土以来都出现了墙体裂隙、空鼓酥粉、霉变等严重病害,李玉虎团队通过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模拟实验与工艺设计,对其稳定加固处理,最大程度保留了历史的原貌。



含光门及大唐西市

土遗址保护与修复研究项目验收会


半坡土遗址考察现场




李玉虎解释土遗址的修复手法为“不能把它封死,要做到透水透气透盐,让它呼吸。”除了唐皇城含光门以及大唐西市修复加固之外,该技术还应用在省内的西安半坡遗址、西安城墙遗址、榆林红石峡摩崖题刻、延安子长钟山石窟、石峁遗址,未来将推广应用在全国范围内的重庆大足石刻、四川广元千佛崖、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等。


▎壁画彩绘除菌去锈:让腐朽化为神奇


古代壁画、彩绘陶器上霉菌菌落与土锈的去除与防治是长期未解决的难题。李玉虎研究开发了一种药剂,能够清洗出其清晰的原貌。药剂运用在唐乾陵永泰公主墓时,使原本模糊一片的墓主室显现出了难得一见的古天象图。



2015年教师节前夕,时任陕西省省长娄勤俭一行

参观我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古代壁画、文物彩绘病害治理技术研究”项目验收会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李玉虎及其团队针对文物病害特征,围绕病害形成机理及治理,从应用基础、关键技术、应用转化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持久的攻关研究,完成了“古代壁画、文物彩绘滋生霉菌与低等植物、粘结土锈的保护性去除”,“彩绘陶俑、陶马、陶器龟裂、起翘、脱落彩绘层的回位修复”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7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解决了文物彩绘病害抢救性保护的许多关键技术难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先后完成了“西汉3000彩绘兵马俑抢救修复”、“唐乾陵永泰公主、章怀太子墓彩绘陶俑与壁画抢救修复”、“南唐二陵濒危彩画抢救修复”等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并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的验收。


永泰公主墓太阳壁画 修复前


永泰公主墓太阳壁画 修复后

去除霉菌蓝藻之后太阳中的金乌三足鸟清晰可见



赖祖琴老师正在修复壁画《仪卫图》



同刚刚老师正在修复汉阳陵出土汉兵马俑


壁画中的武士还在泥土下沉睡,赖祖琴老师未来七八个月的工作就是拿着棉签以一平方厘米每分钟的速度轻轻扫开土锈,把他唤醒。而同一个实验室中同刚刚老师的工作则更加精细,把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兵马俑手部裂缝放大呈现在仪器上,以微米为单位进行修复还原,每一步都需要百分百的耐心。


李玉虎老师骄傲地介绍到:“等这些都修复完,会是很美好的一种享受。”


▎书画作品还原恢复:让艺术世界没有断点


李玉虎在书画保护方面研制了“多功能珍贵书画保护剂”能使画面耐久保存,不致褪色,还研制成功了耐久性使用性俱佳的工笔画用纸,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还解决了铅笔字迹的显色与固定,在国内外均系首创。


实验室四周墙上挂满了修复的字画


神奇药水揭开面纱


“这也能修?”

没什么不可能。


藏传佛经为双面文 修复的难度系数更高



大禹庙藻井画(二) 右为修复前 左为修复后



联合国亚太档案会议专家考察古旧字画修复室



张燕妮老师正在给边框上色


路过书画实验室,里面总响着幽幽的轻音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修复师们更像是艺术家。


▎感光影像档案的保存:让珍贵画面永恒定格


照片和胶片是记录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保存方面却面临着诸多难题,如彩色照片及胶片数年后即褪色失真、脱落,黑白照片及胶片十几年后泛黄脱落。李玉虎研究了“砑光沉淀法”以及从三元色的化学保护入手研制的FMS保护剂,使胶片整体耐久性能显著增加。



李玉虎向国家档案局专家介绍修复成果


李玉虎团队的感光影像档案修复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影像档案保护修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整体、系统地解决了影像档案保护领域的主要问题。项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设备与操作体系,并在国内外档案、文物等保存机构得到了广泛应用,修复、保护了一批涉及南京大屠杀、革命战争时期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感光影像档案。项目创新性地研究了照片和胶片衰变的老化机理,丰富了感光影像档案保护理论,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尘封多年的老照片拿出来已泛黄残破


通过技术复原的老照片靓丽如新

仿佛刚拍完加了黑白滤镜


西安电影资料库影像资料醋酸综合症修复前后对比


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职员照片模糊淡化修复前后对比



右为修复前  左为修复后

胶片“醋酸综合症”病如其名

形变成八边形并散发浓烈的醋味

经过技术改造已经能完美还原。


▎尊重历史 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


李玉虎老师把文物修复比作是对症下药,文物是不会说话的,用药是否合适需要细心耐心的观察更需要实验数据支撑的科学研究。在南唐二陵的项目中,手掌大小的建筑纹饰就用了六年的时间积淀分析,四年的时间细致修复,十年磨一剑。



青年时代的李玉虎



指导学生做修复工作


曾因为目睹文物因后期改造而永远毁坏原貌不禁流泪惋惜,李玉虎谈及国内对于文物保护的忽视,更是痛心疾首。他的科学研究始终遵循着一个原则:尊重文物的原始形态。他认为文物修复的核心是恢复历史信息,方便考古学历史学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文物修复者不能够伤害篡改历史信息,要尽最大可能减少人为痕迹。



李玉虎主持的项目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我在师大修文物,突出师大,因为在师大我们运用的是科学的方法。”李老师认为科学是陕师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其他文物修复点的最大不同。“许多地方依然在使用传统的工艺,对文物个体的针对性比较强。但是我们这里的技术是普世的,是值得推广的。”每年都有许多博物馆、档案馆分配名额来师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观学习,李玉虎老师向他们承诺,培训全程免费,工艺配方完全透明。


“要对文物怀有敬畏之心!”这句话李玉虎总挂在嘴边,也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韩惠婷正在裱糊古籍


韩惠婷在纸质修复实验室从事裱糊工作刚刚一年多,目前她正参与复原西安博物院的苏东坡全集。谈及文物修复给她带来的改变,她认为这份工作培养了她的耐心。“从前看到破旧的东西总想着扔或者换,现在更享受修的过程。”手捧重新裱糊装订成册的古书使她格外有成就感,甚至复原其他旧物也能带给她莫大的满足感。



彩陶罐起甲修复前后对比


霍一娇是李玉虎老师的研究生,目前研二在读。研究方向为古漆器、古建彩画起翘空鼓饰层的同种材料兼容回贴修复。用大白话说就是为修复起甲寻找了新的粘合方式。研究这个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更温和处理起甲现象,做到对文物的最小介入。霍一娇考研时还没有研究文物保护的意向,选导师时才发现了自己的真正兴趣。“确定方向之后,我外出旅游的时候都会对古代的文物更重视,会主动了解它的修复效果和保护情况。以后也希望能在博物馆继续从事相关工作。”



李玉虎谈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总是神采奕奕


文物修复能够勾连起了古与今两个时空,传递着古人和今人的对话。因此李玉虎在团队建设中格外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创新性”,要对经手的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发扬匠人精神,保护遗产,献身青史。



▎薪火相传:技术人才培养与文博专业教育双管齐下


自从2004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中心在陕西师范大学成立以来,中心就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以及团队建设。李玉虎不仅广泛吸纳相关专业人员,也鼓励青年学生自主思考研发文物修复的最佳方案,并多次带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修复。


霍一娇与赖祖琴老师在修复故宫养心殿燕喜堂明间后外檐


祁赟鹏正在钻研影像修复相关课题



谢丽娜在实验室中分析土壤成份


着眼文博专业人才培养,师大不断探索:


2002年,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博物馆学本科专业,2003、2004年先后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2011年获批全国首批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并开始招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博物馆学、青铜器研究、文物鉴定与研究、文物保护管理为主的特色方向,为全国文博系统输送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才。基于我校博物馆学的发展和相关学科的实力,2015年获批为“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博物馆学方向),这不仅标志着我校文博人才培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成为我校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契机。



与西安半坡博物馆共建实践基地



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米家崖遗址陶片、陶器清洗与整理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与省内外近30家各种各类博物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和实习基地,而且培养了学生博物馆展陈策划、博物馆教育活动和文物数据登录、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文物修复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已经形成了“学科特色+基地特色 +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的培养模式。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文物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我在师大修文物”,实则是以修复文物之器,载以文化人之道。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感受历史传承的温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